close

聊一下「基本分析」和「技術分析」。

很多人碰到投資,就在這兩個方法之間擺盪。早在50年前,一個叫尼可拉斯.達華斯(Nicolas Darvas)的舞者,就曾有過類似的掙扎,他先聽明牌、然後陸續採用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,都賠的灰頭土臉。

後來達華斯自創出「股票箱」的投資竅門,讓自己在18個月賺到200萬美元,這金額在當時足以退休,成功故事還登上時代雜誌,最後寫了「一生做對一次投資」這本書,分享心路歷程。(沒看過的人值得一讀)

市場常喜歡崇拜外表光鮮亮麗的專家,但專家≠贏家,專家很會分析,贏家儘管有些人表達能力不佳,但「含金量」卻很高。個人曾遇過兩個身價超過10億元的技術分析大戶,資產是靠投資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,只是講起話來沒有電視上的名師口沫橫飛。

一般人在問高手的看法時,通常有兩種狀況。一是直接問「結論」,就是大盤或個股根據技術分析後會怎麼走;二是請教對方用了什麼神奇指標,如KD、RSI等等,以及什麼樣的參數。

然而,多次觀察下來,他們的成功之道,其實在情緒管理和紀律,而不在表面的方法,每個高手用的指標不盡相同,但這兩點是相通的,倘若只學指標,管不住自己的情緒,不過是依樣畫葫蘆而已。

個人曾問其中一個D先生(名字暫定)對未來台股的看法,他平淡的回了一句:我連明天要怎麼走都不知道,何況是下周或下個月。乍聽之下,簡直是在搪塞,怎麼可能不知道!?

但進一步詢問才了解,他的大致意思是--明天價格有突破,就買進;萬一跌破,就停損;什麼事都沒發生,當然就不必動作。因此既然都還沒開盤,又何必多想。他本身不預設立場,完全按照標準動作執行,可說是"不以「價」喜、不以「價」悲"。

此外,和另一個E先生(名字也是暫定)一樣,技術分析的最高境界,就是完全信奉它。他們曾經大賺很多檔股票,而且到全部賣光那一刻,還不清楚這家公司的業務是什麼、營收是多少,絲毫不理會基本面是啥麼玩意兒。而一般人常被技術面和基本面交互影響,弄的進退失據。

相對於形形色色的技術指標,這些才是大戶操作成功的關鍵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繼續聊對基本分析的觀察,先講個小故事來談「基本面研究」和「資訊優勢」的差別。

早期常去找一位操盤績效名列前矛的法人,有次忍不住問他,既然功力如此之高,為何不乾脆離開專業機構,轉做「自營商」(自己操盤),如此不也快活許多?

對方不正面回答,只舉例說他有個同事,才因為如此離開法人圈,但沒幾年就乖乖回鍋,原因只有一個:沒有法人平台,喪失了資訊取得優勢,整個績效遠不如往昔。

法人多半都是產業研究出身,其中有些人還因操盤績效不錯,出了幾本投資相關的書。但整本書看完後,往往和預期落差很大,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「說一套、做另一套」?

其實中間藏了「不可說的祕密」,而這祕密就是職務之便所形成的資訊優勢,為一般散戶所不能及。另外再舉兩個外資券商的極端案例:

(1)2012年,高盛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,被傳涉嫌多家避險基金內線交易案(相關新聞: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appledaily/article/finance/20120216/34027653/)。

(2)2013年,花旗證券台灣分公司分析師張凱偉,因洩漏未公布的鴻海報告內容給四家避險基金,讓客戶得以先賣蘋果股票,內線交易事證構成明確。(相關新聞: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31005000032-260202)

事實上,即使是全球最負盛名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(Peter Lynch),以及在價值理論方面見長的巴菲特,也是一般散戶所不能及。彼得林區一年至少拜訪200家公司,而巴菲特現在同時兼具投資家+企業家雙重角色。

因此在進入基本面研究領域之前,一般人最好先清楚自己所沒有的資訊優勢,然後再找出適合的方法。

找個大家熟悉的例子,人稱「郭大俠」的郭際勝(我有過幾次跟他交談經驗),自稱只是位平凡人,但以土地價值和三年一次的董監改選來決定選股,並用時間去等待,多年下來也獲得不錯的操作成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流水如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